发布日期:2025-03-08 18:56 点击次数:172

者:沈亮 潘晓俊
这是数说的述说的第379篇原创文章 ]article_adlist-->
2月8日上海金融监管局披露了49张2025年开出的罚单。多家银行机构领到百万元级别罚单同时有多名责任人被警告、罚款或禁业,而华瑞银行因12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没超680万拔得头筹,具体为上海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绩效薪酬管理不到位、未经核准履行高管职责、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、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、违规少提减值准备、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、以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、以贷收费、质价不符、大额风险暴露不达标、违规发放车位贷、信息科技运行和系统开发未有效分离,被罚没合计680.116088万元。
结合前期新安银行和裕民银行被收编国有,这两天和某民营银行高管喝茶聊起民营银行发展,他说到民营银行,这个曾被视为中国金融改革“破局者”的新生力量,如今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。
十年前,民营银行们凭借灵活机制和精准定位,在国有大行与城商行的夹缝中撕开市场缺口,专攻中小微企业、区域特色产业等“被遗忘的角落”。然而时移世易,金融供给过剩的今天,民营银行的“护城河”早已被冲垮——国有大行凭借低资金成本强势下沉,城农商行依托地方资源贴身肉搏,而民营银行既无品牌信任背书,又缺网点渠道支撑,连最后的“细分市场”也被瓜分殆尽。更尴尬的是,多数民营银行沦为助贷平台的“打工仔”,靠兜售流量赚取微薄佣金,核心业务空心化趋势加剧。这场危机背后,是市场逻辑的根本逆转。
当金融供给远超需求,缺乏独特竞争力的玩家注定被边缘化。
突围之路何在?要么重构差异化优势,在科技赋能、场景深耕、治理革新中杀出血路。要么主动拥抱兼并重组,成为金融巨头生态链中的一环。若两者皆不可得,等待它们的或许只有黯然退场。
这场生死战,不仅关乎民营银行的命运,更是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试金石。

民营银行的“三重绞杀”
市场定位失焦,从“精准狙击”到“无差别混战”。民营银行诞生之初,多以服务中小微企业、区域产业链为立身之本。例如浙江某民营银行曾专注纺织业供应链金融,通过数据风控实现“秒批秒贷”。然而随着国有大行普惠金融考核加码、城商行本地化服务升级,民营银行的“定制化”标签逐渐模糊。某东北民营银行高管坦言:“过去我们给养猪户放贷还能赚利差,现在农行APP直接推出‘智慧畜牧贷’,利率比我们低1.5个百分点,客户全被截流了。”
更致命的是,助贷业务虽能短期续命,却让民营银行陷入“温水煮青蛙”的陷阱。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导流,看似解决了获客难题,实则将核心风控能力和客户关系拱手让人。长此以往,银行沦为资金通道,品牌价值加速贬值。
成本劣势致命:负债端“贫血”与资产端“失血”。华瑞的罚单里面就有高息吸储,但问题是民营银行的资金成本天然高于传统银行。国有大行凭借网点优势和“国字号”信用,能以1.5%的利率吸收存款;而民营银行即便开出3%的高息,仍难摆脱“揽储难”的窘境。没有存款,民营银行们也不想坐以待毙啊。某民营银行财报显示,其存款占比不足40%,同业负债成本高达4.2%,导致净息差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。
资产端同样危机四伏。为维持利润,部分银行被迫冒险下沉客户,向高风险小微企业放贷。然而缺乏有效的风控模型(如某银行仍依赖传统抵押担保模式),不良率持续攀升。2024年某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飙升至2.3%,远超行业1.5%的平均水平。
治理结构畸形:“股东套利”与“内部人控制”。部分民营银行从诞生起就带着“原罪”。有的股东将银行视为“提款机”,通过关联交易套取资金;有的因股权过于分散,导致管理层架空董事会,决策短期化倾向严重。例如某东南沿海民营银行,大股东旗下房地产公司竟占其贷款总额的35%,最终因房企爆雷引发连锁危机。这种“利益输送”模式,仅加剧经营风险,更让市场对民营银行信誉产生深度质疑。

要么进化,要么消失
重度垂直,从“撒网捕鱼”到“深海钓鱼”。民营银行必须放弃“大而全”的幻想,现在还在吹做大的民营银行不是傻就是坏,其他不说,自家股东什么情况总知道吧。转向重度垂直领域。例如聚焦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产业链,通过“行业专家+数据风控”构建壁垒。浙江网商银行依托阿里生态,将小商户流水数据转化为信用评级,实现不良率仅1.2%的奇迹。另一案例是某民营银行深耕跨境电商金融,针对卖家境外收款、汇率锁价等痛点开发定制产品,两年内市场份额提升至15%。核心还是放弃大市场,专注小市场,民营银行就不能有规模情节。要与当地产业龙头共建数据中台,打通订单、物流、税务等核心信息,共同开发行业专属风控模型(如基于专利数量的科创企业评估体系),嵌入交易场景提供“无感金融”(如自动触发贷款、实时汇率结算)。所谓场景金融也好,交易银行也罢,民营这个做不好,基本上就只能做助贷了。
科技突围,用“数字化基因”对抗“规模劣势”。传统银行转型数字化如同“大象跳舞”,而民营银行却可凭借轻资产架构实现“降维打击”。微众银行通过分布式架构将单账户IT成本降至国有大行的1/10,支撑亿级用户运营,某西南地区民营银行运用AI技术将贷款审批时间压缩至3分钟,效率提升30倍。大家都在说AI,连农商行都在拥抱DeepSeek了,民营银行更应AI驱动运营,例如用自然语言处理自动生成财报分析,替代人工尽调,甚至还可以把吹牛逼的区块链概念落地,将供应链交易数据上链,解决中小微企业信用穿透难题。把助贷也玩出点花儿来,通过API接口将金融服务植入电商、政务等高频场景。
监管松绑与政策护航,给“创新”留出容错空间。既然当初发了牌照,也不是想看着民营银行们在当地监管任内消亡的。不得不承认的是经济形势变化了,当前民营银行仍面临“戴着镣铐跳舞”的困境。例如异地展业限制使其难以突破区域壁垒,存款保险制度差异化不足导致信用劣势难扭转。监管也不能一刀切,亟需政策层面做出调整,例如试点“牌照分级制”,对风控能力强的银行放开跨区经营限制,优化存款保险定价。根据银行数字化风控水平动态调整保费,降低优质机构成本。设立民营银行并购基金,鼓励优质机构兼并重组弱势玩家,避免风险扩散。

无法进化者,终将被淘汰
若上述路径均无法走通,民营银行或将面临三种结局:
被巨头收编,从“独立品牌”到“生态棋子”。互联网巨头控股的民营银行可能被深度整合。例如某电商系银行或全面承接集团消费金融业务,成为“流量变现”工具。而地方国资主导的兼并潮中,弱势银行可能转型为城投公司融资平台。
转型专业机构,剥离存贷业务,专注细分领域。放弃银行牌照,转为持牌助贷机构或科技服务商。例如某民营银行将风控系统封装为SaaS产品,向中小银行输出技术,但自己放款都玩不转,输出风控这事儿有点伪命题。
市场出清,高风险机构有序退出。对治理混乱、资不抵债的银行,严格适用《金融稳定法》实施市场化退出。例如通过存款保险基金偿付个人债权,对公债务协议重组,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。
民营银行的生死局,本质是中国金融深化改革的缩影。
它们曾带来鲶鱼效应,倒逼传统银行革新。如今却需在血雨腥风中证明,市场化不是浪漫主义的口号,而是适者生存的法则。无论结局如何,这场战役都将为中国金融业留下深刻的启示——唯有持续进化,方能在周期的洪流中站稳脚跟。
(转自:数说的述说)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